中国农业大学:党的十八大以来定点帮扶工作主要成效
时间:2022-08-04
中国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快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及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教育部关于定点扶贫、定点帮扶工作的有关部署要求,牢记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的回信精神,以“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为原则,创新帮扶举措,砥砺奋进,全力做好定点帮扶工作。学校四次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帮扶典型项目;2017-2019年连续三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2019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2021年,我校李小云教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农学院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校坚决扛起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充分发挥人才、专业、科研优势,整合资源,赓续前行,奋楫争先,将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区域从定点帮扶的镇康县,不断拓展到云南省及全国各地,形成“点、线、面”的服务乡村振兴格局,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显著成绩。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新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助力乡村振兴合力。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工作重心的转型,我校将“中国农业大学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中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双组长,并成立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统筹协调全校乡村振兴工作;聘请国内“三农”领域顶尖专家组成乡村振兴战略咨询委员会,为学校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建言献策;学校积极统筹全国高校资源,联合国内42所高校形成全国乡村振兴高校联盟,共同助力乡村振兴;学校发布《中国农业大学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2019-2022)》,谋划《中国农业大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十四五”行动方案》,形成了中国农业大学服务乡村振兴较为完善的组织架构、制度建设和行动方案。
第二,赓续帮扶措施,投入新资源,多管齐下,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学校严格按照中央部署和教育部的要求继续做好定点帮扶云南省镇康县工作,以“镇康之所需、农大之所能”为原则,通过科技小院、教授服务团等路径,围绕茶叶、干果、甘蔗、肉牛等当地支柱产业,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培养了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干部和农技人员;积极选派13名精锐干部赴前方挂职,派出8批次47名硕士研究生支教团;加大对定点帮扶县乡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带头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依托我校农村基层党建研究中心、研究生工作部,与镇康县开展结对共建,开展“红色1+1”等党支部活动,助力镇康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第三,创新工作方法,打造示范区,探索路径,形成乡村振兴新模式。学校创新工作方法,以帮东村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为核心,开展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通过示范引领,为地方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此外,为了响应教育部和云南省的要求,学校将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工作拓展到云南省临沧市、怒江州、昭通市、曲靖市和昆明市等地,已经建设了近20个不同类型的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区,形成了昆明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模式、临沧小农户发展驱动乡村振兴模式和昭通市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工程实践模式等一批实践经验,这些乡村振兴新模式的探索为云南省乃至全国乡村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第四,发挥学科优势,开创新渠道,科技赋能,助力农业现代化建设。学校发挥在生物种业、绿色发展等方面的科研优势,将“单兵作战”变为“组团协助”,搭建多方共同参与的研究平台,科技赋能地方乡村发展,例如,学校与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共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与乡村振兴研究院”;与云南省科技厅、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共建“中国农业大学云南现代种业研究院”;与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云南农业大学共建“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此外学校还创建了由5个地方产业研究院、4个地方乡村振兴研究院、480个科技小院、178个教授工作站、24个校外实验站和121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的科技推广队伍组成的“三院两站一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助力农业现代化建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积极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久久为功,坚守初心使命,做好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转段衔接,发挥高校特色优势,进一步提升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